《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
指導手冊(2016版)》使用指南
一、適用范圍
適用于指導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等工貿行業企業班組和崗位人員使用《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安監總管四〔2016〕31號文件附件,以下簡稱《手冊》),自主開展崗位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工作,確定和控制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較大危險因素。
企業在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工作時,應充分結合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與運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崗位清單制定工作,統一部署,整體推動。
對已經開展了危險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的企業,可以將辨識評價工作與《手冊》的使用有機結合,將《手冊》中的內容融入到企業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工作中。
二、術語和定義
(一)較大危險因素。
可能發生較大以上事故的生產作業場所、環節、部位和作業行為。
(二)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
識別較大危險因素的位置及特性、可能導致事故后果以及確認其風險控制措施和管控狀態的過程。
(三)風險。
某一特定危險發生的可能性與其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的結合。
三、手冊獲取
企業登錄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網站進入“監管四司”子站,查詢到《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印發開展工貿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動計劃的通知》(安監總管四〔2016〕31號),按本企業所屬行業下載相應《手冊》;也可以其他方式獲取。
四、手冊學習
企業根據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的有關規定,確定時間和方式,在班組中統一組織《手冊》的學習,班組長或安全員負責講解,并結合崗位員工的自主學習,達到以下要求:
1.確定《手冊》與本班組崗位工作的適用性;
2.各崗位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手冊》中與本崗位的相關內容;
3.學習中發現的不清楚的問題須通過討論和咨詢(由上級提供幫助)得到解決。
學習的時間長短和次數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以完成上述要求為準。
五、手冊使用
(一)現場對比。
企業統一部署,由班組安排具體時間,組織各崗位人員,持各自的《手冊》,根據之前學習中初步確定的與本班組相關的各個條目內容,一一對照各自崗位的實際情況,包括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本“場所/環節/部位”所有的設施設備、操作、作業環境等現狀,確定:
1.在實際中是否存在《手冊》描述的各個“較大危險因素”,或者是否有相近的情況;
2.討論實際情況與《手冊》內容的不同點,確定更多相似和相關的“較大危險因素”狀況;
3.本班組的“較大危險因素”已采取的安全措施與《手冊》中相應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點;
在現場進行對比工作的時候,要及時、準確和細致地做好記錄。
(二)填寫內容。
1.制作《登記表》。
可按《手冊》的原有格式形式,設計制作本單位《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控制措施登記表》,格式參見附件1。
2.確認“場所/環節/部位”和“較大危險因素”。
根據現場對比記錄,班組將實際存在的與《手冊》相應或相近的“場所/環節/部位”中的“較大危險因素”在表中一一列出,注意填寫時要將本班組現場實際情況寫入登記表。
3.討論“易發生的事故類型”。
針對“較大危險因素”,組織班組員工討論相應的“易發生的事故類型”,很可能本班組的“較大危險因素”會引起更多種類的事故,還有對周邊的影響。將這些可能的后果填入“易發生的事故類型”部分。
4.明確“主要防范措施”。
對照《手冊》中的防范措施對當前較大危險因素的管控措施進行查漏補缺。由于《手冊》中防范措施具有普遍性,本班組實際上會有更多、更具體、更全面的安全措施,包括應急處置措施,將這些實際措施也一一寫入登記表“主要防范措施”中。
5.查找“依據”。
《手冊》中提供了部分“依據”的內容,但主要限于通用的標準和規范,班組應在上級或技術部門的幫助下,首先要找到《手冊》中規定的依據原文,查找相應的內容,再結合本企業的資料,進行補充完善。最后將這些依據的文號和其中的相應條文一一填入登記表中“主要依據”部分。
(三)形成班組登記表。
在內容填寫完整后,進行整理,形成本班組的《XX班組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控制措施登記表》(以下簡稱《登記表》),班組組織員工對《登記表》進行學習討論,在技術人員幫助下形成上報稿,并報企業主管部門匯總建檔,經確認后成為本班組正式的《登記表》。
(四)修訂完善規程與制度。
企業組織各班組將本班組的《登記表》與相關制度和操作規程進行比較,發現不同點,討論制度和操作規程中需要修改的內容,將這些內容匯總整理,按本單位有關制度的管理規定對相關制度和操作規程進行修訂。
(五)建立學習制度。
班組組織各崗位人員進行《登記表》和新修訂的相關制度及操作規程的學習,并與生產現場實際情況進行一一對照討論,明確《登記表》和制度規程中的執行與操作要點,并進行考試。
(六)現場應用與實施。
班組依據《登記表》中主要防范措施,逐一確認落實,并評估其效果。將其中難以短期內解決的問題,班組應將相關問題上報,研究制定防范計劃并實施。
落實新的制度和操作規程中的各項內容,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張貼較大危險因素危險告知卡(格式參照附件2)。班組對較大危險因素的防范措施進行日常自查,車間或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消除安全隱患。
(七)防范措施改進。
企業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定期對較大危險因素的防范措施進行評估,尤其在工藝、設施設備發生變化后,按照以下程序對防范措施進行改進:
1.分析原因。
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對較大危險因素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形成結果,做好記錄。
2.制定防范計劃。
針對較大危險因素的原因,提出防范的具體措施,制定防范改進計劃,按照相應的管理程序發布和實施。
3.實施過程監控。
在防范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各個實施階段實行不間斷的定期監督檢查,保證措施的完全落實。
4.驗證評估。
防范計劃完成后,按相應的工作程序對結果進行確認,組織專業人員對效果進行評估。
5.舉一反三。
對企業內有相似情況的危險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采取適當的防范改進措施并落實。
附件:1.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控制措施登記表(示例)
2.較大危險因素告知卡(示例)
附件1
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控制措施登記表(示例)
序號 | 場所/環節/部位 | 較大危險因素名稱 | 易發生的事故類型 | 主要方法措施 | 主要依據 | 崗位負責人 |
1 | ||||||
2 | ||||||
3 | ||||||
4 | ||||||
5 | ||||||
… |
附件2
較大危險因素告知卡(示例)
較大危險因素名稱 | 場所/環節/部位名稱 | |||||
編號 | 主要防范措施 | |||||
(照片)
| ||||||
應急處置措施 | ||||||
易發生的事故類型 | 警示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