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原則
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是職業病危害控制的重要前提。對職業病危害的控制管理一般遵循首先識別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根據危害產生的部位、環節采取危害控制措施,并對危害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評估和維持,同時對變化情況進行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檢查,也應遵守相關程序,即首先對用人單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然后才能根據職業病危害控制的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指導用人單位做好日常職業病防治工作管理。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時應全面關注存在或產生于生產工藝過程以及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中的各種危害因素,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1.1全面識別原則
從建設項目工程內容、工藝流程、物料流程、設備配置等工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識別正常生產操作過程中和特殊生產狀況下如檢維修、有限空間作業及事故等情況下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全面識別原輔材料雜質、中間品、廢棄品中的有害因素,不遺漏公輔設施、外包作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1.2重點分析、主次分明原則
在全面識別的基礎上,確定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重點分析及監督。
1.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應通過檢測評價等方法識別出用量大、揮發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出現幾率多、濃度或強度高、接觸人員多、機會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2.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的方法
生產過程中所包含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繁多而龐雜,只有廣泛查閱、檢索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后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科學、準確、全面地識別篩選各種職業性有害因素。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工程分析法、檢查表法、經驗法;定量方法有類比法、檢驗檢測法等。在實際檢測評價工作中,通常應重點收集以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1)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報告。
(2)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材料。
(3)現場能夠客觀呈現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或者自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4)主要產品的名稱和產量、主要原輔料及中間品的名稱和消耗量(產量)的有關憑證。
(5)化學品安全中文說明書、標簽、標識及產品檢驗報告等。
3.重點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
職業環境中可能存在和產生的職業性有害因素主要來源于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最主要的是生產工藝過程中所產生的,識別和篩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關鍵在于對原輔材料、產品副產品和中間產品、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勞動方式等可能存在和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各個環節進行綜合分析。
3.1毒物和粉塵的識別
毒物和粉塵是作業環境中最主要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分布行業廣泛。
3.1.1毒物的識別
生產性毒物主要來源于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原料、輔助原料、中間產品(中間體)、成品、副產品、夾雜物或廢棄物。因而,毒物的識別關鍵環節在于生產物料的確認掌握和生產工藝過程的調查分析。
3.1.2粉塵的識別
生產性粉塵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因而,粉塵的識別關鍵環節是通過了解基本生產過程,分析存在或產生粉塵的主要環節。由于粉塵不同其理化特性不同,對人體的危害性質和程度也不同,因此還需通過檢測作業環境空氣中粉塵濃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準確地識別生產性粉塵。
3.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識別
作業場所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一般有明確的來源,通常與生產設備、輔助裝置、公用設施的運行有關,且危害程度取決于每一種物理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物理參數,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的強度,物理因素的強度多以發生源中心向四周播散,隨距離的增加呈指數關系衰減。因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識別關鍵環節是物理因素發生源的識別以及物理參數的分析。
3.2.1噪聲和振動的識別
噪聲的識別主要包括對聲源、噪聲強度、噪聲頻率分布、噪聲暴露時間特性等的識別。識別噪聲特性的方法,主要依賴于對噪聲的檢測以及對現場其他所有信息的綜合分析。
振動的識別主要是識別生產過程中接觸振動的作業和振動源。接觸局部振動常見的作業是使用風動工具鉚接和鉆孔、清砂、鍛壓、鑿巖、割鋸、搗固以及表面加工研磨、拋光等作業;常見的全身振動作業是用汽車、火車、輪船、摩托車等運輸工具從事交通運輸工作。
3.2.2高溫作業的識別
高溫作業的識別的關鍵在對生產性熱源以及作業場所微小氣候辨識和檢測。根據作業場所的氣象條件特點,一般高溫作業分為三種類型:①高溫強輻射作業,常發生在冶金工業的煉焦、煉鐵、煉鋼、軋鋼等車間;機械制造工業的鑄造、鍛造、熱處理等車間;建筑材料行業的陶瓷、玻璃、搪瓷、磚瓦等使用工業爐窯的車間和作業場所;火力發電廠和輪船上的鍋爐間等場所。②高溫高濕作業,常發生在印染、繅絲、造紙等工業中對液體加熱或蒸煮時。潮濕的深礦井內氣溫可達30℃以上,相對濕度也可達到95%以上,如通風不良就形成高溫、高濕和低氣流的不良氣象條件,即濕熱環境。③夏季露天作業,也是一類常見高溫作業,如農業、建筑、搬運等露天勞動的高溫和熱輻射主要來源是太陽輻射及地表被加熱后形成的二次熱輻射源。
3.2.3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的識別
非電離輻射中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射頻輻射、激光都屬于電磁輻射譜中的特定波段。紫外線波長在100-400nm范圍,溫度達1200℃以上的物體都有紫外輻射;紅外線波長范圍是760nm-1mm,凡是溫度在-273℃以上的物體,都有紅外線輻射;射頻輻射是電磁輻射譜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的頻段,波長范圍是1mm-3km,因而,非電離輻射的識別關鍵環節在于詳細了解生產設備運行時的電磁輻射狀況,充分考慮作業工人的接觸情況,通過對不同頻率、不同波長電磁輻射的輻射強度測定進一步識別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的識別除了明確放射源以外,應進行個人暴露劑量測定、環境電離輻射檢測、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測量等。